优果在线
红花在线
百度在线

猜你喜欢

比佛利山超级警探
1984 2.0分 剧情片
艾索(艾迪•墨菲 Eddie Murphy 饰)是底特律黑....
更新HD中字
比如父子
2022 1.0分 剧情片
内详  /
  一个少年在父亲去世后在城市流浪,遇到了一条狗,他觉得这....
更新HD中字
比利时国王
2016 3.0分 剧情片
尼古拉斯(彼得·范·登·贝京 Peter Van den ....
更新HD中字
毫不神圣
1937 10.0分 剧情片
  记者威利(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更新HD中字
毛嗑儿
2008 4.0分 剧情片
本片讲述了两个农村少年精神断乳的心路历程。亮子(李明 饰)....
更新HD中字
毕竟是巫女
2017 9.0分 剧情片
师走(广濑爱丽丝饰)拥有一段不幸的童年,因此个性十分的内向....
更新HD中字

《胶片时代爱情》剧情介绍

片名:《胶片时代爱情》

类型:剧情片

主演:安圣基,文素丽,朴海日,韩艺璃,

语言:

导演:张律,

上映时间:2015

上映地区:韩国

【劳利影院】分享热门好看的精彩影视剧情片作品:《胶片时代爱情》,《胶片时代爱情》由才华出众的导演张律,全程全身心废寝忘食指导拍摄,《胶片时代爱情》剧情片并且由知名影星安圣基,文素丽,朴海日,韩艺璃,等完美合作演绎,《胶片时代爱情》的剧情饱满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胶片时代爱情》的人物设定切合作品主题,《胶片时代爱情》是一部引人深思,让人意犹未尽的作品,《胶片时代爱情》有等语种,《胶片时代爱情》剧情片广受好评,让许多影视爱好者保存《胶片时代爱情》观看,让人百看不厌,【劳利影院】是精彩影视剧情片之家,每日分享热门精彩好看的作品,欢迎大家收藏.

《胶片时代爱情》剧情简介:

《庆州》导演张律新作《胶片时代爱情》(暂定名)已于3月杀青。编剧导演张律,主演安圣基、文素利、朴海日、韩艺璃。将作为2015年第8届首尔老人电影界开幕影片和观众见面。…

尼康D3100单反相机??

种田要知节气,开车要懂离合,任何一样手艺都有行话。虽然我觉得尽量从实际问题说起,尽量不要说的很专业,但有几个词却是谈到摄影无法避开的词,它们是:光圈,快门, 曝光,焦距, ISO,景深。 ISO(感光度)与图片质量 ISO -- 感光度,是一个曝光率极高的词,我们在超市买饼干的时候就可能会看见包装袋上写:本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这个ISO是国际标准组织的缩写,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国际标准组织制定饼干管理标准,也制订胶卷的生产标准,所以货架上的胶卷有ISO100,200和400的几种,这就是感光速度不同的胶卷。ISO感光度是CCD/CMOS(或胶卷)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如果 用ISO100的胶卷,相机2秒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同样光线条件下用ISO200的胶卷只需要1秒即可,用ISO400则只要0.5秒。 在数码时代,数码相机的主菜单里都有ISO选择,100,200,400或者800,这和胶卷上的一样。看机型不同,低的到ISO50,最高有到25600的,数字越大越敏感(感光度越高)。 午餐和爱情都流行快餐,什么事都要快点搞,按道理我们应该喜欢高感光度。但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高ISO虽然速度快但图像颗粒粗,经不起精细放大出图。所以风光摄影要用相机的最低感光度才可得到精细的画面。高ISO一般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万不得已的时候很多,所以高ISO图片质量是数码相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弱光场合比如昏暗的室内,午夜的街头,ISO100时即使光圈开到最大,快门速度也需1/4秒甚至更慢才能正确曝光,这时不用三脚架是无法把相机端稳的,手一晃照片就糊;就算用三脚架,被摄者一转头照片同样会糊。闪光灯可以救急,但闪灯会破坏现场气氛,人会脸色不自然,而且相机内的小闪光灯有效距离不会超过四米,稍远的人物和景物就无法照亮了。更何况有些地方是不准使用闪光灯的,如博物馆剧院。我们没有办法只有提高数码相机感光度到ISO800甚至1600。 同样是1000万像素的小数码DC和数码单反DSLR,如果都设置在最低感光度来拍摄(例如ISO100或80),假设镜头的素质相同,它们所拍的图片分辨率和图片质量差距不是太大。但如果ISO提高到400来拍摄,图片质量的差别就明显了,DSLR拍出来的图像依然干净,和ISO100时所拍差别不大,而DC的图片质量则下降明显,噪点很大,颜色失真,细节丢失。如果继续提高到ISO800,小数码 DC的图片质量就只能用惨不忍睹四个字来形容了,而数码单反的图片质量虽有下降但依然可以接受。如果进一步提高到ISO1600,大部分数码单反的图片质量也下降得厉害,但依然能满足10寸照片的放大需求,而此时小数码DC的图片质量之差,您需要一颗勇敢的心才敢看。 在像素相等的情况下,CCD/CMOS面积越大,高ISO的成像质量越好。也就是说:在CCD/CMOS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里面增加更多的像素反而会造成图像质量的下降。所以现在的数码相机不应该在1000万像素以上再简单增加几百万像素,而应该在提高CCD/CMOS质量上下功夫。降低高感光度(高ISO)噪音水平以及增大曝光宽容度才是当务之急。 800万像素已经足够旅游摄影之需,我们在选择数码相机时就不该只看像素高低,而应该注意相机CCD/CMOS的大小。目前而言,解像度已经足够,该是重点关心图像质量的时候了。 快门 在摄影术最初发明的那些年,拍张照片曝光时间一般都需要好几分钟,大部分照相机是不需要快门的,开始曝光的时候把镜头盖取下,然后看表,五分钟后盖上,照片完成。 后来,胶片的感光速度越来越快(ISO越来越高),曝光时间变为一分钟,几秒钟,1/10秒甚至几百分之一秒,这时候用手取镜头盖就不够快了。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控制曝光时间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快门。 快门有机械快门,电子快门,以及电子机械联合快门等很多种类。 定义:快门就是相机里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安全快门速度。在使用135相机拍摄的时候有一个 手持相机拍摄的安全速度原则: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数,如果使用35mm镜头,快门速度不得低于1/35秒,使用200mm镜头时速度不得低于1/200秒,否则图片就可能糊了。 光圈 所有相机都基于小孔成像原理:拿一个密封箱子,在任何一面钻个小圆孔,然后把有孔的这面对着窗外,窗外的景象比如一棵树什么的,就会在圆孔对面的箱内壁生成此树的倒影。假如我们在内壁涂上感光材料(装上胶卷或CCD/CMOS),这个有孔的箱子就是一台完整的照相机了。这就是针孔相机。 既然一台照相机可以不需要镜头,为什么现在的相机前面不是一个小圆孔而是几块玻璃呢?而且这几块玻璃(镜头)还卖得那么贵!这是因为小孔要成像的话,孔必须很小,这也是针孔相机名称的来历。如果孔开得和门一样大,这个孔就成不了像。所以我们没有小门成像一说。孔小进光量就小,所以玩针孔摄影非常锻炼人的耐心,一张照片曝光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都常见。而且,由于光的衍射干扰,针孔相机拍的图片都不够清晰,如雾里看花一般。 没有人原意花几个小时去拍一张模模糊糊的照片,我们要想办法加大进光量。有什么办法能够把这个小孔开大而又能生成清晰的图像呢?人们马上就想到了凸镜的聚光功能。把玻璃凸镜装到大孔上,问题不就解决了? 确实如此。相机镜头就是这样诞生的。今天数码相机的各种镜头都是几块凹凸镜的排列组合,然后外面用塑料或铁皮一包。有了镜头,小孔成像的这个孔 – 也就是下文中的光圈 – 就不再是针孔了,它变成了洞。 进光量问题解决。但有时候问题又来了: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大洞。比如夏日沙滩上烈日当头,四处白花花一片,为了分清到底是人肉还是白沙,我们需要眯着眼睛仔细观察。镜头是照相机的眼睛,这时候相机也需要眯起眼睛。很显然,为了应付不同的光线强度,我们还需要给镜头装上能够调节这个洞的大小的装置,以便在强光时缩小为针孔,弱光时开成大洞。这个装置就是光圈。光圈英文名称为Aperture。一组凹凸镜再加上光圈就诞生了完整的镜头。 定义:光圈就是镜头里调节进光孔大小的装置。 常见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每两挡相邻光圈值之间进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从F4调整到F2.8,进光量便多一倍;从F2.8到F2又多一倍。也许您已经看出来了,光圈值和光圈实际大小是相反的,进光量最大时光圈为F1,最小时为F64。 对135相机来说大多数镜头的最小光圈为F22。 几个必要的摄影名词解释 - Bob - 清韵 既然光圈可大可小,那多大的时候镜头的成像质量最好?根据上图,最小光圈F22时光圈跟针孔差不多,数码相机成了针孔相机,前面说过针孔成像好不了;光圈最大的时候小孔又变成了大门,成像也差。所以,根据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庸之道,请牢记: 镜头在中等光圈的时候成像最好(图片最清晰)。 我们称成像最好的那档光圈为最佳光圈。 如果是135数码单反,中等光圈为F8或F11。小数码DC要看具体机型,如果可选光圈值在F2.5到F8之间,中间的F4.6为最佳光圈。 假如光阴似水,镜头的光圈就是水龙头,它控制着水流(进光量)的大小。 对于镜头我们当然是希望它的光圈越大越好,这就如同家里的水龙头,虽然平时我们刷牙洗脸从不把它开最大,但万一有一天家中失火,我们会立即把龙头拧到最大,并且痛恨当初为什么没有装一个大点的水龙头。一个镜头最大光圈时成像并不好,平时我们一般少用最大光圈;但在特殊弱光又不准使用三脚架的情况下,比如深夜的街头纪实抓拍,我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最大光圈,并且后悔当初为什么没买一支大光圈镜头。 但大光圈镜头的价钱很贵,重量惊人。比如Canon70-200mm有两个版本,光圈为F4的售价人民币四千元,重700克;光圈为F2.8的那一款售价八千多元,重达1500克。这是因为光圈大一级,镜片就大很多,加工难度大。是否值得为大一级光圈多付出一倍的钱和负重的汗水,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曝光 为了讲清曝光这个词,我们还是回到小孔成像。假设一个黑乎乎的密闭房间,一面墙壁上开了个小圆窗户,窗对面的内壁上安上感光材料(白沥青,大型胶卷或CCD/CMOS)。这就是一台大型房式照相机。在没有打开小窗之前,房间里是黑乎乎的。 我们打开小窗,光线从小孔而入,射到对面墙壁的胶卷上,产生光化反应(或光电反应,如果是CCD/CMOS),照片就诞生了。此过程就叫做曝光。要得正确曝光的图片,必须精确决定曝光量。所谓曝光量就是让多少光进入这个密闭房间里。如果进光量太大,照片就会白花花一片,晚上变成了白天。如果进光量太小,照片就会黑乎乎的,白人变成黑人。 幸好我们有了光圈和快门两样工具可以一起来控制曝光量。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可以这样认为:光圈(值)大小其实就是那个小圆窗户开多大,快门(速度)就是窗户打开多久。假设窗户只打开1/4,时间为4秒钟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很显然,窗户打开一半,时间2秒钟也能让底片正确曝光,因为1/4*4=1/2*2=1,进光量都是一样多。同样的,如果窗户全开,曝光时间就只需要1秒了。 假若一个镜头光圈全开为F4,用摄影行话来说,光圈F4快门速度1秒为正确曝光值,那F5.6和2秒以及F8和4秒也同样能得到准确曝光的图片。 重要结论:一张正确曝光的图片可以有N种不同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组合。 总结以上几个名词解释,有三个因素能影响一张图片是否正确曝光:光圈,快门速度,ISO。其中光圈和速度联合决定进光量,ISO决定CCD/CMOS的感光速度。如果进光量不够,我们可以开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门速度,还是不够的话就提高ISO。大光圈的缺点是解像度不如中等光圈,快门速度降低则图片可能会糊,提高ISO后图片质量也会下降 。没有完美的方案,如何取舍要灵活决定。 测光与测光模式 曝光和测光是一对双胞胎,如果不能准确测定光照强度,正确曝光就无从谈起。1965年以前绝大多数相机都没有机内测光装置,拍照时要另外携带笨重的测光表,或者靠经验来估计光照强度。现在所有的数码相机都内置测光表,它能测量光线的强度,自动给出能正确曝光的光圈和快门速度,大大降低了摄影的技术门槛。 相机是如何实现自动测光的?原来每个数码相机里都有一个光敏电阻(不同强度的光线照射时电阻值发生变化),相机内的电脑根据电阻值的变化确定光线强度,进而确定曝光值(光圈,快门)。 测光模式主要有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区域(平均)测光三种。点测光只测取景框内一个小点的光线强度(此小点大约为取景框面积的10%到1%,看不同机型)。区域(平均)测光则把取景框分为5到63块(看机型不同),分别对每块测光然后再加权平均得到光照强度。中央重点测光是简化的区域(平均)测光,只把取景框分为中央圆圈和四周两块,分别测光,然后加权平均(中央圆圈的权重为70%左右)。 根据什么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测光方式?大多数情况下用区域测光即可。在光线明暗反差很大时应该采用点测光。用区域(平均)测光或中央重点也可以,你可根据自己的艺术创意进行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exposure compansation) 到底怎样才算是正确曝光?这个问题没有绝对准确的答案。总原则:照片要能真实反映拍摄时的环境亮度。如果一张正午户外的照片被拍得昏暗如夜,这张照片就曝光不足,反之则是曝光过度。曝光是否准确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的。 相机自动确定的曝光值90%以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准的时候,典型的例子是雪景,本来应该雪白刺眼的场景拍出来却是一片灰色;再比如对着一堆煤球拍,本来是纯黑,拍出来却是灰煤。这种失误根源在于相机的反射式测光原理。 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东西,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物体本身可以发光,比如太阳或灯泡;大多数情况是物体能反射外来光线。反射的光线越多,物体就越亮,反之则越暗。假设两个极端,纯黑色物体不会反射光线,反射率为零,而纯白的物体反射率是100%。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取中间值就是不黑也不白的灰色,称为柯达灰,也称为18%中间灰。 以一张客厅照片为例,客厅墙壁又白又亮,而电视机的大屏幕又黑又暗,窗帘和家具等亮度居中。要以谁的亮度来确定曝光?相机自动测光就是取平均数,最后给出一个让图片达到中间灰的曝光值。 相机内部的自动测光电脑是个死脑筋,它认为全世界所有场景的平均亮度都是18%中间灰。好在大部分生活场景都是明暗交织的,平均起来差不多是灰色,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自动曝光自动测光都相对准确。但在雪景这样的纯白场景(或者煤球等纯黑场景)时,相机依然会给出中间灰效果的曝光值,拍出来就会白雪成灰雪,煤球成灰球。此时我们就要对自动曝光值予以修正,对雪景增加曝光,煤球减少曝光,这样才能拍出亮度和色调正确的照片。修正(增减)曝光值就叫做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的原则:白加黑减。如果构图中有大片白色物体或者有灯等特别明亮的物体,就要相应增加曝光量(增大光圈or/and减低快门速度);如果取景框中有大片黑色的物体,则要减少曝光量。 一般来说,在光照比较平均的情况下相机的自动测光和曝光比较准确,但在明暗反差很大时自动曝光往往不准,需要手动暴光补偿。 之所以需要曝光补偿,是因为相机的小电脑虽然聪明,但还没有聪明到能判断物体到底是什么,如果有一天电脑能辨别出白雪,茶杯,或者煤球,那也就不用人脑来补偿了。不过就算 相机能认识物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还是需要曝光补偿,例如我今天心情不好,想故意把明亮的世界拍得灰暗些;又比如我想故意增加曝光量,把一个深色皮肤的妹妹拍得白白的。这些事情相机的电脑永远学不会,因为它不懂我的心,所以我们永远需要补偿。 在胶片时代,精确测光和曝光是极其重要的, 负片底片一旦曝光不足,色彩就非常难看;而反转片一旦过曝一档(1EV),其色彩和层次就消失大半,更何况只有在底片冲印后才知道曝光是否准确。在数码时代曝光的问题变得简单了,拍完之后可以立即回放,曝光不准可以马上改,而且如果图片以RAW格式存储的话,其抗过曝/欠曝能力是很强的,只要没有曝成完全没层次的一片纯白,过曝/欠曝一个EV之内的照片都能在后期电脑处理时调正,而且基本不漏痕迹。但过曝/欠曝太多还是不行,如果相差2EV以上,调正后的图片也会很难看。所以掌握曝光补偿白加黑减的原则依然重要。 焦距 光线经过透镜就会聚成一点(焦点) ,镜头的焦距就是从镜片(或镜片组)的中心到焦点的距离,单位是毫米(mm)。对全幅135数码单反相机以及我们以前常用的135胶卷相机(使用超市里的盒装胶卷)来说,焦距50mm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简称标头,拍出来的照片类似肉眼平视的感觉(视角为45°左右)。 严格的定义是:标准镜头就是焦距等于底片(或CCD/CMOS)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单张135底片是24x36mm,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其对角线长度为43mm,所以135画幅的标头应该是43mm。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把焦距为40-60mm的都称为标头。早期的单反相机是与50mm镜头捆绑销售的,这也许是称其为“标准镜头”的原因吧。 广角镜头(焦距小于35mm)能够让照相机“看得更宽阔”,因为它视角大;长焦镜头(焦距大于70mm)能让照相机“看得更远”,但视角窄。长焦镜头也称远摄镜头或望远镜头。从焦距的定义就可以推断出,广角镜头都身材矮小,长焦镜头都高大威猛。以后我们只要一看到那些又粗又长的大家伙,不用说那都是长焦头。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1960年以前,变焦基本靠走。1965年之后,焦距可以调节的变焦镜头开始大量上市。变焦镜头的优势是明显的,改变焦距不用再走路,只需转动镜头筒。但变焦需要一套复杂的光学系统(其内部结构大多超过十片镜片),这给变焦镜头带来了 两个问题: 1. 体积和重量大; 2. 成像往往都不如最好的定焦镜头成像清晰。 光学变焦与数码变焦 我们经常看到数码相机广告上写XX倍光学变焦。这里的变焦倍数=最大焦距值/最小焦距值。一个28-280mm变焦镜头的光学变焦倍数就是280mm/28mm,即10倍。光学变焦英文名称为Optical Zoom,它依靠镜片的位移来实现焦距的改变。光学变焦倍数越大,里面的镜片就越多,镜头体积相应较大,画质相对较低,光圈相对较小。 光学变焦并不是越大越好。一般来说,只要愿意花大价钱认真设计精心制作,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光学变焦比在4倍以内的镜头其光学素质才有可能接近或者达到定焦头的平均水准,比如佳能Canon 70-200mmF2.8IS镜头(市价两千美元,重1.5公斤)。超过4倍变焦的镜头其光学素质基本不可能达到定焦头的水平。 1995年以来市场上陆续出现了10倍以上的大变焦镜头,光学变焦越大当然越方便,但成像也会相应下降。2007年底上市的Panasonic松下FZ18数码相机其光学变焦为28-504mm,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8倍,但实测这款相机的镜头边缘解像度相当差,看来18倍已经接近光学变焦目前的技术极限了。 关于数码变焦我只有三个字:骗人的。数码变焦只是电子放大,软件稍作改动就可以从一倍到一万倍变焦任君自取。只有光学变焦才是真正的变焦,数码变焦是厂家用来欺骗外行消费者的。 焦距与135相机镜头的分类 焦距 镜头类型 备注 14-24mm 超广角 视角很大,形变夸张,多用于拍摄建筑与风光 24-35mm 广角 多用于拍摄建筑与风光以及街头人文抓拍 35-70mm 中焦 视角接近人眼,多用于人文纪实抓拍 70-135mm 中长焦 视角比人眼窄,很多人像摄影师喜欢用这个焦段拍半身和头像的特写 135-300mm 长焦 适合拍摄远距离物体。例如体育摄影、风光特写等等。 大于300mm 超长焦/望远 适合拍摄超远距离物体比如野生动物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镜头是不是标准镜头(标头)不是看它的焦距而是看它的视角,视角45度的就是标准镜头。对120相机来说80mm焦距镜头才是标头。在数码时代,对Nikon D5100等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来说,35mm焦距的镜头就是标头。 焦距与焦距转换系数 目前,只有少数售价昂贵的顶级数码单反CCD/CMOS才与原35mm胶片一样大(36x24毫米),大部分数码相机CCD/CMOS面积都比原胶片小,由此产生了镜头焦距转换系数的概念。Nikon非全幅DSLR的焦距转换系数均为1.5,也就是说原来135相机的镜头安装到 D3100,D5100,D90,D7000,D300s等数码单反上,其焦距要乘以1.5,50mm的标头变成了75mm,200mm的变成300mm,以此类推。 之所以有焦距转换系数这个东西,是因为我们几十年来习惯了135相机和35mm胶卷的世界。如果以前几十年胶卷一直就是nikon D3100的CCD/CMOS那么小,现在我们完全可以不需要所谓的转换系数而直接把33mm焦距镜头叫做标准镜头,因为它的视角是45度。在胶片时代我们的世界是很 简单的,除了少数专业人士用120和大画幅相机,绝大多数人都使用135相机。表2-1关于镜头焦距的分类就是针对135相机和35毫米胶卷来说的。几十年来我们往往把50mm焦距,标准镜头以及45度视角这三者等同起来。 进入数码时代以来,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或者说不完全对,因为只有在CCD/CMOS面积与35毫米胶片一样大的时候,焦距50mm的镜头才依然是视角为45度的标准 镜头。如果焦距不变,CCD/CMOS面积变小,镜头的视角也会变小,因为镜头的视角是由镜头焦距和胶卷(或CCD/CMOS)尺寸两者联合决定的。参见下图: 焦距,感光元件(CCD/CMOS)尺寸,视角三者的关系 几个必要的摄影名词解释 - Bob - 清韵 图中focal length就是焦距,angle of view就是视角。根据上图可以推论:假如焦距不变,CCD/CMOS越小,镜头视角越小。Nikon D5100数码相机CMOS的对角线长约为原35mm胶片的2/3,如果镜头焦距保持50mm不变,我们发现视角从原来的45度变成了30度。如果要保持45 度的视角, 则需要把焦距缩短为33mm。也就是说,33mm镜头的成像因为CMOS变小而与原来50mm镜头的成像一致,等于是33mm镜头变成50mm的了。我们就 把这50/33=1.5称为镜头的焦距转换系数,它的计算公式为135胶片与非全幅DSLR的CCD/CMOS对角线长度之比。 因为不同品牌型号的数码单反CCD/CMOS大小不一(有全画幅、APS-H画幅、APS-C画幅和3/4系统等),所以焦距转换系数也不同。CCD/CMOS面积越小,其焦距转换系数越大。SONY和Pantex宾德非全幅DSLR的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与尼康一样为1.5。 佳能60D和600D系数为1.6,Sigma SD14系数为1.7。奥林巴斯Olympus和松下Panasonic等3/4系统的数码单反镜头转换系数为2。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人看到原200mm镜头在非全幅数码单反上变成了300mm,就说数码单反像增倍镜一样拉长了镜头的焦距。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数码单反并不是增倍镜,只是因为CCD/CMOS面积小,成像就如同在原135胶卷相机的36x24mm面积上截取了中间部分,这个中间部分和原300mm镜头的成像范围是 一致的。虽然成像范围一致,但数码单反使用300mm镜头的效果并不完全等同于全幅相机使用200mm镜头的效果,例如它们对景深的影响就不一样,也就是说镜头转换系数只影响视角 。 同是50mm焦距,CCD/CMOS尺寸一变,镜头的视角大不相同。进入数码时代以来,我们的世界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数码相机CCD/CMOS从24x36mm到黄豆大小的 1/2.5英寸甚至更小,足有十几个不同的规格。以前用35mm胶卷的时候,只要一看焦距就知道视角大小,现在的CCD/CMOS五花八门,光看镜头焦距不知道 CCD/CMOS大小,我们无法得知视角范围。为了让大家回到那难忘的看焦距知视角的35mm胶卷时代,现在数码相机说明书在实际焦距后面都会注明“相当于135相 机xx-xxx焦距”,有的干脆实际焦距都不写了,直接在镜头上标注这个“相当于135的xx-xxx焦距”,这样大家就好理解了。 景深与光圈优先 通俗地说,景深就是照片焦点前后延伸出来的“可接受清晰区域”。相对于光圈和快门,景深比较难理解,因为它是一个基于主观判断的概念。清晰还是不清晰并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 还是打比方吧:一张合影,如果对焦准确,一排人的脸部都很清晰,但人群前面的鲜花和人群后面的建筑物就比较模糊。这张照片的清晰区域只限于人群,我们就称此照片景深较浅(小)。如果用F22最小光圈来拍合影,除了人物清晰,人群前的鲜花和后面的建筑物也比较清晰,照片的清晰区域很广,我们就说此照片景深很大。 风光摄影一般需要大景深,因为我们希望景物的前前后后都清楚。人像摄影一般需要小景深,我们只希望美女的脸部清楚,此美女四周的树枝和丑男最好都模糊,这样才能够突出主体。景深直接关系到图片能否吸引人。 景深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1,光圈大小;2,焦距长短;3,被摄物体的远近。所以在相机上并不能直接调整景深,只有景深预览按钮,小数码DC和有些入门级单反连景深预览按钮也没有,一切要靠估计。好在掌握了几个原则后,估计景深并不难。这三个原则是: 1.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2.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3. 离被摄物体越近,景深越小。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指的是实际光圈大小。第三节我们说过,光圈值和光圈实际大小是相反的。对135相机来说大多数镜头的最小光圈为F22,这时候景深最大(如果焦距和拍摄远近不变),在F2.8的时候景深最小(如果此镜头最大光圈是F2.8)。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这个好理解,广角镜头景深大,长焦镜头小。实际上17mm的超广角镜头如果使用F8以下的中小光圈,随便你朝何处对焦,拍的照片前前后后景物都清晰。相反,200mm或更长的镜头景深很小,一定要仔细小心对焦,如果可能最好在三角架上拍摄,这些望远镜头本来视角就小,很难端稳,稍不留神焦点就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离被摄物体越近,景深越小。如果你凑得足够近拍小狗的脸,有时候鼻尖清楚眼睛却模糊,这种景深就非常小了。所以在很近距离拍摄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对焦,例如用微距镜头拍花花草草时。 既然景深这么重要,我们一定要摸清上述三个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在不同的焦距段用不同的光圈各拍几张,马上回放看看,熟悉图片的景深变化。最后要做到烂熟于心,不用相机的景深预览按钮,只要一看焦距和光圈就知道图片的景深。 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回头再谈谈光圈了,它是摄影里最重要的一个词。光圈有三个作用: 1. 控制进光量,这直接影响到图片是否能正确曝光,是拍摄成功与否的关键; 2. 控制景深,光圈越小,景深越大。虽然焦距和拍摄远近都影响景深,但焦距和被摄物远近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构图,如果构图确定,我们能控制景深的武器就只剩下光圈了; 3. 光圈影响图片的清晰度,任何一个镜头都是在中等光圈的时候成像最好(图片最清晰),在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的时候解像度差。 所以光圈这个家伙对照片的影响真是太大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前面我们说过,一张正确曝光的照片可以有好几种不同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的组合,如何选择就要看你的拍摄意图了,如果你要最小景深,那就设置F2.8最大光圈;如果你要最大景深,那就直接设置F22最小光圈;如果你要解像度最高,那就设置F8中等光圈。 由此我们引出摄影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光圈优先。光圈优先就是手动定义光圈的大小,相机会根据这个光圈值确定能正确曝光的快门速度。光圈优先的英文是Aperture Priority,相机主转盘上大写的A或者Av就代表光圈优先拍摄模式。

加载中...